yueshanfu

悦膳月子餐教你孩子最喜欢的四个动作

孩子哭闹的时候,怎样做才能让他感觉好起来?


BBC用一段视频告诉我们:用秒速2.5厘米的速度,温柔地抚摸!



视频中,宝宝们还不会说话,但看得出,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或惬意地伸懒腰,或像小猫咪一样乖乖地任人抚摸,或甜蜜地睡去,或笑眯眯地与大人互动。


网友的评论“很感人”:


“我疼的时候可以自己摸自己吗?我还是个宝宝。”


从安抚情绪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


秒速2.5厘米是“最合适的速度”,能减弱与疼痛经历有关的大脑活动。


经常与父母保持肌肤接触的孩子,不易患上“皮肤饥渴症”,更能感受到爱。


其实,孩子感受爱的方式不仅有抚摸。


我们可以试着用下面4个小动作,和孩子来一场肢体互动,让爱通过肢体接触直接传达。


爱我,你就抱抱我


一位爸爸要出门,家里的三胞胎马上堵住门口,自觉排成队,要一个爱的抱抱。


爸爸看这架势,好言相劝道:


“宝宝们,乖喔,爸爸现在赶时间要出去一下啦,你们先乖乖地让爸爸打开门,好吗?”


宝宝们不肯!


爸爸只得乖乖蹲下来,伸出双手,三个小家伙开心地扑进爸爸的怀里。


爸爸抱着他们原地转了几个圈圈,宝宝们开心极了!


拥抱后,宝宝们满足了,这才放爸爸出门。


分离令人焦虑,拥抱使人快乐。


孩子们在爸爸拥抱中感受到了爱与温暖,也吸收了成长的正能量。


如果想要抱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更难过。


假期结束了,我送女儿去幼儿园。


她在门口哼哼唧唧,非要求抱抱。


我有点恼火:“你都4岁了,还要妈妈抱!自己走!”


她哭得更大声了:“妈妈不爱我,我不去幼儿园!”


眼看就要迟到,我一把抱起她下楼,她果然不再嚎啕大哭。


她抽泣着对我说:“我喜欢妈妈抱抱,不喜欢妈妈凶我。”


原来,孩子需要的,不过一个爱的抱抱。


在孩子眼里,抱抱=爱的回应;不抱=不爱。


那些从小没有得到拥抱回应的孩子,心理永远处于饥渴状态。


知乎上曾有人问:没得到过父母拥抱的人,是什么感觉?


高赞回答说:


“就是那种明明有父母有家,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归宿感,周围都很热闹,我却从心里觉得寂寞,怎么填都填不满。”


不打骂孩子,给孩子的吃穿用度都很好,唯独缺少亲密的拥抱,孩子与父母总又一种距离感,生疏感。


爱孩子,就给他足够多的拥抱。


身体距离近了,心理距离才不会疏远。


爱我,你就蹲下来



站着与孩子交流VS蹲下去与孩子交流,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


曾有机构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从孩子的视角看,大人站着与蹲下,交流状态完全不同。


当大人站着时,孩子仰望着是自己两倍高的巨人,有着泰山压顶般的压力。


且不说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这个姿势都会让他不舒服。


当大人蹲下来,孩子就能以平视的角度,与大人平等地沟通。


蹲下来,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爱孩子,就要关注他的感受,蹲下来,用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心灵的碰撞。


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他仰视我们的满脸怒色,或垂下眼看到我们冷漠的双腿。


只有蹲下来,爱才在相同高度。



坐在轮椅上看球的小男孩,一脸的落寞。运动员停在他跟前,蹲下来与他击拳,他开心大笑。


上学迟到小男生,抬头看到高出自己一头的老师,倍感压力。老师蹲下来,擦擦他身上的水,他释然而笑。


将要离去的小女孩,与同等身高的金毛狗依依惜别,对身边只有双腿出镜的父母,视而不见。


美国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蹲下来,与孩子保持着同一个高度,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爱我,你就亲亲我


《神偷奶爸》中的格鲁,给孩子们讲完晚安故事,临出门时,想起给孩子一个晚安吻。



被吻过的孩子,或者眼里闪着泪花;或者松弛了面部肌肉,放松了神经;或者扑倒在他怀里,深情地说:我爱你。


小黄人们深受触动,于是排着壮观的队伍,向格鲁索要亲亲。


被一个个亲吻过的小黄人,满意地离去。


在西方文化中,吻是爱的表达。


《睡美人》中,王子一个吻,就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公主。《青蛙王子》中,公主一个吻,将王子从青蛙变回人。


童话是孩子的慰藉,在这些故事中,“吻”被赋予神奇的力量。


我们为何不把这种力量传给孩子呢?


绘本《一口袋的吻》中,迪比不想去上学,妈妈就往他的口袋里装了很多吻。


并告诉他:当你害怕的时候,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然后想象着妈妈就在你身边。


后来,妈妈的这些吻果然派上大用场了:


老师点名时,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贴放到脸上,就不再害怕了


没有小朋友陪他玩游戏时,他拿出一个吻,贴放到脸上,就不再孤单了。


一个吻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儿童爱之语》一书中说:“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孩,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亲吻孩子,就是给他爱的鼓励,情感的支持,精神的慰藉。


爱我,你就“Give me five”



曾看过一张特别暖心的照片。


男孩即将奔赴高考考场,母亲与儿子击掌打气:


“加油!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画面上,母子情深,岁月静好。


如果说口头鼓励是一种祝福,那么母亲的击掌相助,就是将爱与鼓励,通过肌肤接触,直接传递给孩子。


就像武侠剧中的师徒相授,威力最大的武功,一定是有肌肤接触的。


“Give me five!”


这不仅仅是一次击掌,更是最直接的鼓励,最宽慰人心的支持。


在《爸爸去哪儿》中,吴尊就经常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



在肌肤相接的那一刻,勇气和力量,从父亲转向孩子;信任,则从孩子流向父亲。


爱,在肢体相接的那一刻,完成了流动与转移。


年龄稍大的孩子,也许不好意思再接受亲吻、抚摸等更亲密的肢体接触。


那么此时,不妨来一个“Give me five”,用最有力的方式传达爱与支持。


克里斯·沃斯在《掌控谈话》一书中说: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表达的,38%是通过语调表达的,而有55%是通过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表达的。


爱孩子,不是光靠语言 “说”就够了。


父母还要身体力行,诚实地“做”出来。


一个击掌,一个拥抱,一个蹲下,一个晚安吻,无声的行动,却是最动人的诉说:


孩子,我是如此爱你。


距离孩子的身体越近,距离他们的心也就更近。


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是走进孩子心理世界的捷径。

电话:0451-88777709   15546133299      地址:哈尔滨市新世界百货商场3F
yueshanfu